本網訊(通訊員 潘勝蓮)為破解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瓶頸,學院在《經濟法》課程教學中探索出“律師進課堂”的創新模式。随着北京盈科(武漢)律師事務所三位企業導師完成本學期四場實務授課,這場以“實踐賦能”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初顯成效。
一、打破傳統課堂邊界,實踐導向重構教學體系
《經濟法》作為學院課程體系的重要模塊,原有8學時實驗教學存在“案例陳舊、場景缺失”的痛點。學院聯合北京盈科(武漢)律師事務所啟動教學改革,将企業導師引入課堂,以真實案例為載體重構實驗教學内容。四場場授課覆蓋消費者維權、直播合規、企業競争三大實務領域,通過“熱點案例+法律工具+實戰演練”的遞進式教學,徹底打破了傳統理論教學的封閉性。
張典律師:企業競争合規實務拆解
張典律師進課堂為學生授課
張典律師以“小米馬桶案”為例,解析擅自使用近似标識構成商标侵權與不正當競争的認定邏輯,法院最終判賠3000萬元;通過“輕抖刷量案”“珍愛網虛假宣傳案”等十大典型案例,系統講解商業诋毀、刷單炒信等行為的認定标準與風險防範策略。
陳卿律師:消費者維權全場景實訓
陳卿律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
陳卿律師以“奶茶刺客”“直播翻車”等現象為切入點,講解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中安全權、知情權等十大消費者權益的具體應用。例如,某直播間宣稱 “野生海參特價 399元/斤”,實際交付養殖海參,消費者可依據《食品安全法》主張“退一賠十”。
徐楊律師:直播電商法律紅線指引
徐楊律師進課堂為學生授課
徐楊律師聚焦直播帶貨領域,解析“産品質量責任”與“價格欺詐認定”。例如,鄭州某公司銷售不符合國家标準的取暖器,因耐熱項目不達标被罰沒3.84 萬元;某直播間虛構“買果凍瘦20斤”用戶評價,因虛假宣傳被處10萬元罰款。
二、三維度成效凸顯,教學改革釋放産教融合新動能
(一)學生實踐能力實現“從理論到實戰”的跨越
課堂引入的“直播話術合規審查”等互動環節,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掌握法律工具。2023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李同學反饋:“徐楊律師分享的‘主播言行的負面清單’,直接幫我在實習中規避了某品牌化妝品的宣傳風險。”
(二)課程内容與行業需求達成“零時差”對接
課程将直播經濟、數字營銷等新業态法律問題納入教學體系,如陳卿律師授課中提煉的“贈品免費不免責”“七天無理由退換貨例外情形” 等實務規則,成為學生求職簡曆中的“加分項”。
(三)校企合作從“淺層互動”邁向“深度共生”
本次改革推動學院與盈科律所建立“案例庫共建—實習崗位聯動—課題研究協同”的長效機制:一是動态案例庫共建,實現司法實務與教學内容實時同步;二是構建“課堂—實習—就業”閉環培養;三是開展文創産業法律痛點的産學研攻關,實現課題研究協同。
3044永利集团副院長祁峰表示,“律師進課堂”僅是教學改革的起點。未來,學院将繼續以《經濟法》、《知識産權法》等課程為試點,拓展“行業導師駐校工作站”“模拟法庭實戰營”等多種新型教學形式,推動“專業教育+實務能力+行業資源”的三維整合。此次教學改革不僅為法學課程注入市場活水,更彰顯了我院主動對接産業需求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責任擔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