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商學院 廖翔)又到了六月栀子花開的季節,又多了一群即将從象牙塔裡走出去的孩子。今年,是21屆畢業生——是從我手裡走過的第三屆畢業生。
每每在接手畢業班的孩子們時,我深知自身的責任之重——就業。有的學生在大四畢業季時快速主動出擊,他們在大四上學期即通過自身的努力拿到了心儀崗位的offer,他們會迫不及待的告訴你這個好消息,與你分享他們的喜悅;有的學生也在經過了一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磨練,通過了研究生考試,順利地鯉魚躍龍門,走進了更好平台的高等學府;可是,總有部分學生會讓我們為之揪心:老師,我把簡曆挂在了boss直聘的網上,為什麼沒人聯系我啊;老師,我面試了很多家企業,但是都沒有我想要的崗位,找工作好“難”;老師,我不工作,我要考公,今年考不上,我就明年再考;老師,我要考研二戰,我今年就差那麼一點我就進了複試......
是的,随着2020年疫情大環境的影響,越來越多的學生紮堆沖進了“考公”、“考編”的熱潮當中,他們中不乏有的完全是抱着“試一試、玩一玩、說不定就考中”的心态,一直堅定地走下去,把“就業難,難就業”推向了新的高度。在這種“慢就業”現象的凸顯下,造成了我們一年又一年的“畢剩客”,久而久之這些群體從“慢就業”質變為“懶就業”的怪圈,也就成就了今天的“與其内卷,不如躺平”的新趨勢。
我們不妨來分析這些“畢剩客”的心理,将他們分為兩類。
一類為主動慢就業。何為主動,學生對自身的職業目标是堅定的。他們在目标動機及自身興趣上有清醒的認知,或父母本身給予的厚望,這種帶有理性的慢就業下,是對“人職匹配”的主動出擊。
一類為被動慢就業。這類學生存在明顯的職業認知不夠清晰,随大流,自我認知存在偏差,不客觀。且執行能力較差,不能夠及時變更目标、調整職業規劃。在我所帶的三屆畢業生中有一位學生讓我為之唏噓。學生李某,2020年順利考入武漢某大學碩士研究生,但在報到當天,卻給我發來消息聲稱已退學,檔案需退回學校保留一年。問其原因,學生說專業前景不好,想再考一年。但是,當時隔半年,李某又再次和我發消息稱:考試沒考好,想再來一年時,我忍不住問了一句:你今年考的是哪所學校?學生脫口而出:上一年的學校。我竟無言以對。
“畢剩客”真就隻能剩下來了嗎?我到底能夠對這些群體做些什麼?我該何時去改變他們的“慢”與“懶”?思考過後,我在想:在我們的就業指導課堂上,我是不是該改變些什麼?我是不是得提前在大三乃至于大二去前置甄别這一部分學生?是否循序漸進在職業生涯規劃上展開四個維度的深層次教育活動?
止于萌芽,提前介入,對症下藥。我想,在對以後的就業工作及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教育廣度上,借助于一切外力,不斷地去摸索、去改變、去更好地更精準地為“慢就業”與“懶就業”群體服務,讓他們也能夠在畢業季遊刃有餘,積極走向職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