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生命隻有一次,你可以選擇平庸無奇,也可以選擇擦亮美麗的火種。但前者指可能因虛度光陰而懊悔,隻有後者,才能引領人生踏着結結實實的步子走完輝煌壯麗的一生。
——題記
我自2012年到商學院以來,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學第一線,我把培育一代新人作為最光榮、最聖潔的事業。作為一名國際貿易專業教師,我深愛着自己的本職工作,從參加工作那一刻起,當一名優秀教師就成了我堅定不移追求的目标。
一、熱愛教學工作,在工作中收獲快樂、享受幸福
(一)精心準備,認真上好每一節課
教學中,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、重要的環節;我既備學生,又要備教法。備好每一節課是我對自己的基本要求,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上,我廣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識,努力做到專與博的有機結合,結合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,鑽研、理解教學大綱及教材,查找大量輔助資料,綜合起來寫成豐富的教案;結合各班級的實際情況,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,我所授《微觀經濟學》、《國際結算》等專業基礎課,課程的邏輯體系非常嚴密,針對這一特點,我将每次課的85分鐘劃分為四個環節:複習提問+知識展示+内容小結+練習鞏固,四個環節在時間上的劃分為一般控制為“10+60+5+10” ,明确每節課的教學目标、教學的重點與難點,用心體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之處,重點加以突破;課堂上關注每位學生,走到學生中去。走下講台,講課時不時地用眼睛環視課堂,時刻關注學生,和學生有眼神和表情的交流,也就是課堂互動。我通常會用目光暗示來提醒個别聽課不認真的學生,也用目光局部專注啟發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。學生眼裡若是迷惑,說明這裡還要講。學生眼裡迸發出的是激動,恍然大悟和豁然開朗,對我更是一種莫大的鼓勵。這個過程雖然辛苦,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。我的課堂是充實而不忙亂,有序而不呆闆,活潑而不散漫,自己教的省心,學生聽的盡興。
(二)以賽促學,以學促賽,以賽促訓,提高教學技能。
每一個人的發展都和社會挂鈎,學生最終要走向社會、适應社會,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地位。我立足實際,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,積極實踐“以賽促學,以學促賽,以賽促訓”的教學模式。2013年我開始引入POCIB全國大學生外貿從業能力大賽,并連續5年擔任該大賽的指導老師,我們每年都獲取了非常多的榮譽,更重要的是,我發現把競賽引入實踐教學的新模式,使得學生主動獲取專業知識,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。通過參賽學生知道以完成任務為目标,需要掌握什麼專業知識,立即學習,即刻完成目标。由于專注于競賽,無形中克服了日常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懶惰、拖延、依賴性強等不良習慣,學生變得積極、主動、幹勁十足。在 POCIB 的國際貿易環境中,學生經營着自己的外貿企業,通過交易磋商,争取簽訂合同,認真填寫進出口的每一份單據,高效辦理進出口的報關、報檢手續,通過不懈的努力,看着賬面資金的不斷增長,成績日益提高,這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,使學生學習的 積極性空前高漲,即使廢寝忘食也無怨無悔。在比賽的20天裡,學生奮戰到淩晨是一種常态。與此同時,也增強了學生的競争意識、培養團隊合作意識,注重樹立誠信品質,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能力。受到國貿學生極大的歡迎和推崇,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,也成為了我們國貿新的人才培養模式。而我本人在這些比賽中,收獲很大,促進了我實踐教學能力進一步提升。2016年我積極聯系漢口北電子商務公司,協助商學院建立了漢口北實踐基地,該基地當年積極接受了十幾位國貿學生的實習,學生實習結束後,該公司對國貿學生的從業素質大加贊賞。這一切顯示了“以賽促學,以學促賽,以賽促訓”的教學模式的成功。
(三)教學促進科研、科研提升教學
自入校以來,在繁瑣的日常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,不忘總結經驗,積極參與專業教學改革和科研立項工作,2013年參與的教研立項課題《國際貿易專業實訓教學改革研究與實》,2014年主持的教研立項課題《獨立學院應用型國貿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設和探索》。2016年參研省級課題《“新常态”背景下湖北企業投資動機和投資環境優化研究》,參研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計劃指導性項目《武漢市文化創意産業園區發展研究》。同時,參與了兩門校級優質課程的建設《國際貿易實務》和《報關實務》。主編普通高等院校課程建設應用型教材《國際結算》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;參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《貨行銀行學》由中國工商出版社出版。
二、以愛為本,保持學生眼中的清澈
在我眼裡,90後的學生,思想獨立、個性鮮明,渴望平等和尊重,作為教師應該了解他們的特點、尊重他們的想法、理解他們的行為,即便是最差的學生,也應該給予尊重。師生應共建“民主”的校園氛圍。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伸出援助的雙手,在學生取得成績時為他們熱烈鼓掌,在學生消沉時給予親切鼓勵的關懷,在課堂上不能吝啬自己的微笑。教師的微笑是一種胸懷、是一種觀念、也是一種藝術,世界在孩子眼中會因為你的笑容而不同。所以,對待學生要懷“以人為本”的人文情懷。
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,面對千千萬萬渴望成才的學生,我始終懷着敬畏之心,時常自省是否給予了學生正确的引導。我時常提醒自己,“作為教師,如果在學生面前犯下一個錯誤,可能會影響到無數個學生和家庭。所以,我們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,耐得住寂寞,脫得了誘惑,受得了委屈,經得住誤解,隻為了每一個學生眼中的清澈。”如今的社會,給教師提出了新的師德要求,要求今天的教師除了給學生展示深厚的知識外,我們還應該給學生展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,用我們的情感、态度、經曆與學生共同學習交流,用“最本真”的自己去影響學生、引導學生。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,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,教師不再擁有知識霸權地位,很多時候,我們需要和學生共同學習、共同交流、共同進步。
尚未佩妥劍,轉眼便江湖。願曆盡千帆,歸來仍少年。四年的大學時光其實很短,很多學生可能尚未準備好迎接社會的現實和殘酷,就已經被社會的浪潮沖去了很遠。在這股浪潮中,能否守住自己的本心,這我們四年大學教育最本質的東西,也是我在教育事業中一直堅守的底線。1917年陶行知先生與“五·四”新文學運動同步,實踐其“教育救國”的思想——一生追求“生活即教育”的理想,一生追求中國現代教育事業的成功。他要學生“千學萬學學做真人”,他要教師“千教萬教教人求真”,這就是教育之于我的意義。我一生會為此而奮鬥。